全文搜索
文章
全文搜索
栏目搜索
产品系列 解决方案 技术中心 新闻动态 关于我们 人才招聘 商城

权威转载 |【新质谈】从“硬核”实验室到“柔情”健康守护,毫米波雷达的转场故事

发布时间:2025-06-24 浏览量:41 信息来源:

本图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在过去十年,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名字更多与“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军事雷达”这些高端硬科技绑定。但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企业希卡立眼中,这项技术的潜能远不止于此。


他们正在用毫米波雷达为“看不见的问题”提供精准的感知与判断——在不打扰、不侵犯、不接触的前提下,精准地守护居家老人的健康安全。

01

「黑科技」走出实验室

瞄准居家健康监测


“十年前我们就尝试用毫米波雷达做人机交互,希望它成为替代鼠标的新一代输入方式。”回忆起在Google ATAP实验室的经历,希卡立联合创始人顾昌展笑言:“当时真的像在拍科幻片。”


然而,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并不等于市场需要的“刚需产品”。他坦言,尽管技术突破令人兴奋,但C端消费者的实际使用频率却不高。“反而是健康领域的应用,更刚需、更有意义,也更容易落地。”


也正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阶段,顾昌展参与了首批支援武汉医生返沪后的多学科交叉研讨会。会上来自医学、工程、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在极端防护环境中,传统医疗工具受限,如何借助新兴科技手段实现生命体征的远程监测?


毫米波雷达技术工作原理


当防护服隔绝了听诊器的功能,毫米波雷达这一“非接触、无负担”的感知技术进入医学专家的视野,成为能在病房外“隔空捕捉心跳与呼吸”的替代方案。正是这次医学与工程的深度对话,为技术转化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顾昌展回忆说,那一刻,团队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些医院里验证有效的技术,能走进普通家庭,它所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也让毫米波雷达这个“硬科技”,开始了它的转场故事。


02

不用穿戴、无需接触

实现「无感式」健康守护


传统的生命体征监测往往依赖于贴片、电极、带束,带来显著的不适。而希卡立的产品主张无感化:不用穿戴、不用触碰,设备挂在床头或藏在床垫之下,就能连续追踪用户的呼吸、心率、HRV等关键指标,生成专业睡眠报告,辅助识别睡眠呼吸暂停、慢性疲劳、心脏波动等健康信号。



专属小程序回传的检测数据,数据标准全部基于临床金标准


这些指标通过专属小程序回传生成详尽报告,支持检测睡眠质量、识别睡眠呼吸暂停、心率异常、慢性疲劳等风险信号。“定制化的生物雷达传感系统及其搭载的AI算法,是我们联合多家上海交大附属医院等专业机构共同研发和训练,数据标注全部基于临床金标准。”希卡立团队介绍,从最早的科研样机到如今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希卡立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跃迁。


而用户则无需更改任何习惯,只需“躺在自己床上”,健康监测就在后台悄悄进行。这种将科研成果“藏进日常”的设计理念,成为希卡立在老龄化社会中切中痛点的关键优势。


03

从养老到医疗

「隐形」守护多场景健康


毫米波雷达的感知优势是它可以“看见细微变化”。希卡立由此将产品逐步拓展至多场景应用:



在养老服务场景:与全国最大居家养老服务商“福寿康”合作,希卡立已为数千户老人家庭部署设备,实现老人居家状态实时监测。服务人员无需上门,可远程掌握呼吸异常、跌倒风险等信息,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响应速度。


在酒店管理场景:希卡立研发的“静息存在传感器”可精确识别房间内是否有人,即使用户安静地坐着或入睡也能感知,大幅降低酒店空调、电力浪费。同时,其“多人体存在感知”模块,支持对房间人数进行匿名识别,满足公安与酒店对于安全合规的需求。


在医疗预警场景:在与多家交大附属医院的合作中,希卡立通过大规模采集心跳、呼吸等波形数据,正尝试训练面向“心梗”发作前的预警模型。实现在发病前几天通过无感检测发现早期信号,为慢病管理开辟新通道。


04

打通芯片到算法闭环

实现全栈自主可控


毫米波雷达不是新技术,但“能不能用得好”才是门槛。希卡立的答案,是一整套“从底到顶”的技术架构:从毫米波芯片设计、射频前端、天线封装,到信号处理算法和AI模型训练,全部自主可控。


在芯片层面,希卡立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专用于健康监测场景的毫米波雷达芯片,通过定制化设计,剔除多余模块,既控制了功耗,也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符合医疗设备标准的信号完整性。在射频前端方面,团队自研了全双工天线、直流耦合中频放大器等关键器件,解决了近距盲区、收发干扰、杂散信号等行业难题,使毫米波雷达具备“微米级分辨率”的探测精度。

临床实验(左上)及基于生物雷达技术检测的心肺活动信息(右上)和呼吸暂停(下)



而“真正让雷达懂健康”的,是背后的AI算法。希卡立产品训练的数据来源于真实医疗场景,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团队合作,累计采集了数万小时带临床标注的金标准数据,作为模型训练基础。团队自研算法不仅能精准识别心跳、呼吸、HRV(心率变异性)等核心指标,还能细致分离呼吸节律与心动图,识别如睡眠呼吸暂停、心律波动、慢性疲劳等异常状态。


正是凭借这套全栈式、自闭环的技术架构,希卡立成功打造出“唯一一款可以直接放到床垫下、无感监测心跳和呼吸的毫米波雷达医疗器械”。硬件轻巧,软件强大,既藏于无形,又有数据支撑,成就了毫米波雷达在健康场景下的“真正落地”。


05

当雷达不再冰冷

为独居老人送上「无感的温暖」


毫米波雷达,这一曾广泛应用于工业与自动驾驶领域的感知技术,正随着希卡立的探索逐步深入到健康监测的实际场景中。通过精准捕捉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数据,它在不打扰用户日常行为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健康状态的持续追踪与风险预警。


在居家睡眠、独居老人照护等关键场景中,毫米波雷达提供了高精度、低干扰的数据支持,使个体的健康变化得以实时掌握,为慢病管理和突发事件响应提供了可靠依据。这项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健康监测从“间歇式、被动式”转向“连续性、主动式”的智能守护新模式。


顾昌展最后说:“我们一直相信,技术不是为了炫酷,而是为了在真实场景中去解决一些痛点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B站视频响应式嵌入
1100


顾昌展教授介绍希卡立毫米波生物雷达


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雷达,不再只是“科技”,而在改变你我可依靠的生活一部分。



而这场关于健康、关于居家安全、关于高龄社会的新命题,也才刚刚开始。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上海市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联合发起。承担上海市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建设任务,重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底层技术原始创新、应用技术研发突破,产业转化与人才培养工作。


研究院肩负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板块战略发展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机制体制创新、先试先行,打造科技引领、产业协同、应用驱动、生态共融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国际协同、国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模式。